摘要:在全椒,小戲指的是廬劇。廬劇是全椒流行的主要劇種,舊稱“倒七戲”。廬劇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舊時寺廟每逢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半會期唱的廟會戲;集鎮每逢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逢集時戲班子
在全椒,老街小戲指的戲園小戲是廬劇。廬劇是老街全椒流行的主要劇種,舊稱“倒七戲”。戲園小戲
廬劇有濃郁的老街鄉土氣息。舊時寺廟每逢二月二、戲園小戲三月三、老街四月八、戲園小戲八月半會期唱的老街廟會戲;集鎮每逢一、四、戲園小戲七,老街二、戲園小戲五、老街八,戲園小戲三、老街六、九逢集時戲班子唱的集貿戲;帶有還愿性質的還愿戲;賭場開賭唱的又稱“兩頭紅”的賭場戲;端午、中秋唱的節令戲;遇到修橋、造閘、筑路類公益籌錢募捐唱的募捐戲等等,幾乎都少不了廬劇的身影,每年冬春兩季格外活躍。
全椒境內的“小戲班”,大多從肥東、和縣、含山、巢縣流入,本縣組織的很少。均為唱“水詞”(無固定臺詞)的草臺班。“小戲班”沒有正規樂隊,一兩個會拉胡琴的再加上一個會敲打鑼鼓的,全班人馬不超過十個人。服裝、道具簡陋,一般自制為主,少數從大劇組購買。化妝更為簡單,演出前,演員對著鏡子自畫,忙不過來的互相幫忙。“小戲班”比較流行的劇目主要有《游地府》《秦雪梅》《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此外還有不少自編、自導、自演的折子戲。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縣各地紛紛成立業余劇團和大眾俱樂部,“倒七戲”得到了整理和發展。據《全椒縣志》載:1952年全縣有農村業余劇團九個,劇目有《挖窮根》《王秀鸞》《窮人恨》等,這些劇目配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運動,起到很好的宣傳教育效果。1952年秋,巢縣烔煬河“同意廬劇團”為全椒縣接收,次年結合“戲改”,“同意廬劇團”改為全椒縣“大眾劇團”,后又更名為“全椒廬劇團”。1955年,由“大眾劇團”全體演職員自籌資金一萬元,在縣城后街北端東側朝西建造了一座土墻草頂、毛竹支架,可容納800多人的“大眾劇場”,全椒百姓稱之為“小戲園”。劇場內座位是木棍長凳。1960年,劇場安裝了木板長椅,舞臺裝上布幕和筒易燈光設備,更名為“百花劇場”。1978年,“百花劇場”因過于簡陋被拆除,被1976年破土動工、1980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的“南屏影劇院”所取代。
“全椒廬劇團”的成立,使廬劇這一劇種在全椒扎下了根。1961年“全椒廬劇團”轉為國營劇團,劇團的“放水戲”變成了定本戲,并置有燈光、布景和幻燈字幕。陸續上演了一些現代戲,如《社長的女兒》《奪印》等。這一時期,縣劇團自己創作的劇目有《施金山》等。此外,上演的傳統劇目有《生死牌》《三看御妹》《半把剪刀》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由于廬劇要表現新的題材,其曲調也作了相應的改進。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廬劇像京劇及其他傳統劇種一樣,被貼上封建主義殘余的標簽,替“牛鬼蛇神歌功頌德”的廬劇團改為“文工團”,大唱語錄歌,只演“樣板戲”,廬劇的發展受到了重創。十年動亂后,“文工團”又恢復名為“廬劇團”。從1978年起,除了縣廬劇團外,不少鄉、鎮成立了職業、業余劇團。據統計,到1980年,全縣共有29個職業、業余劇團,演職人員達600余人。其中武崗區廬劇團白手起家,固定資產達4.5萬元。職業、業余劇團的興起,為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繁榮廬劇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全椒廬劇團”從成立之初到1984年,演出過許多傳統劇目,如《桃花女》《秦雪梅》《休丁香》《鄭小姣》《占花墻》《三請樊梨花》《王清明招親》《賣花記》等;改編上演的有《七仙女送子》《王華買父》等;移植上演的有《慈母淚》等;創作上演的有《吳敬梓》《冒尖戶的喜事》等。涌現出一批優秀演員,如擅長花臉、老生,演出時聲情并茂、嗓音高亢嘹亮的楊青山先生;戲路寬廣、嗓音圓潤、做功細膩,不但可演刀馬旦、青衣、老旦,而且可以反串小生的唐葆霞先生。同時培養了能編會導、器樂全能的許良驥和馬康寧先生。
1984年開始,由于農村村辦和戶辦電影隊的出現,再加上城鄉電視機的普及以及鄉鎮錄像點的不斷增加,廬劇演藝團體新老藝人的脫節,戲迷觀眾的斷層,廬劇像京劇等劇種一樣,上座率明顯下滑,廬劇又一次迎來了寒冬。
隨著經濟的發展,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群眾對精神層面追求、對以廬劇為代表的本土文化情節的渴望也日益高漲。我縣青年廬劇表演藝術家盛小五和他創辦的以全椒人為主體的紅星廬劇團的發展壯大,足以說明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動聽的唱腔、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廬劇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群眾藝術。作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的地方劇種,廬劇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特別是來自廣大農村的觀眾,在民間戲曲逐漸衰落的狀況下,卻對廬劇的喜愛始終未變。
1973年出生在古河鎮大同村汪畈村民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的盛小五先生,自小,他就表現出了對戲曲的酷愛和表演天賦。從一位出身清苦的農家孩子,到連續五次穩守省《相約花戲樓》的擂主寶座;從錄制碟片《珍珠塔》《王婆罵雞》《逼母討飯》形成經典曲目到無數的戲迷追捧;從對廬劇事業的熱愛到對發展廬劇事業的歷史責任擔當中——讓我們看到盛小五先生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廬劇表演藝術家和不可多得的藝術多面手,也讓我們看到了廬劇的未來和希望。
(文化中國行)《清明上河圖》等200件(套)文物亮相午門講述故宮博物院百年史2025-10-13 06:54
藝術留學申請機構有哪些?該怎么選呢?2025-10-13 06:33
藝術出國留學中介挑選攻略!2025-10-13 05:53
藝術留學機構有哪些?該怎么選擇呢?2025-10-13 05:51
五洲建設集團領導同廣東省潮州市鳳泉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座談2025-10-13 05:08
韓國設計留學作品集要求解讀!2025-10-13 04:12